其他省市項目實時資訊
到2020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到12件,年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提高到1800億元,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額提高到100億美元……10項預期性指標成為“十三五”時期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新的“風向標”。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下稱《規劃》),這是知識產權規劃首次被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的戰略機遇期。”在1月1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表示,《規劃》的出臺,標志著“十三五”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總體完成,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為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保護運用 提升質量效益
回顧“十二五”時期,我國各地區、各相關部門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促進知識產權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的知識產權大國地位。但同時,我國知識產權數量與質量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保護還不夠嚴格等問題仍然存在,與經濟發展融合還不夠緊密,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這些知識產權領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是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主要瓶頸制約,也是《規劃》要著力補齊的短板。
“十三五”時期,如何把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設計圖”變成“施工圖”?《規劃》為今后五年的知識產權工作明確了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指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到2020年,知識產權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保護和運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強市,知識產權保護環境顯著改善,知識產權運用效益充分顯現,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大幅提升。
甘紹寧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指出,《規劃》主線突出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適應了當前國際國內的形勢對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需求,反映了創新主體的客觀需要。在10個預期性數量指標的選取中,《規劃》也突出提高知識產權質量和效益、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果、改善知識產權環境3方面導向,落實了中央“補短板”的要求,提高了規劃的針對性。
完善頂層設計引領創新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加快完善現代產權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部署,這給知識產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圍繞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目標,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明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著眼于此,《規劃》提出了7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快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設,健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二是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發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作用,強化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強化進出口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強化傳統優勢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民生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三是提高知識產權質量效益,提高專利質量效益,實施商標戰略,打造精品版權,加強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領域知識產權工作;四是加強知識產權強省、強市建設,建成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強市,促進區域知識產權協調發展,做好知識產權領域扶貧工作;五是加快知識產權強企建設,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完善知識產權強企工作支撐體系;六是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提出推動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完善“中國制造”知識產權布局,促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支持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發展,深化知識產權評議工作,推動軍民知識產權轉移轉化;七是促進知識產權開放合作,加強知識產權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支持創新企業“走出去”。
同時,《規劃》還設定了加強知識產權交易運營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4個重大專項,明確了知識產權法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專利質量提升、知識產權強企、知識產權評議、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共9項重大工程。
“這是‘十三五’時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新的起點,也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行動指南。”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隨著《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陸續發布,“三駕馬車”共同引領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已經形成。相信通過“十三五”期間的深入實施,將加快實現知識產權由多向優、由大到強的轉變。
信息摘自知識產權報
到2020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到12件,年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提高到1800億元,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額提高到100億美元……10項預期性指標成為“十三五”時期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新的“風向標”。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下稱《規劃》),這是知識產權規劃首次被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的戰略機遇期。”在1月1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表示,《規劃》的出臺,標志著“十三五”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總體完成,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為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保護運用 提升質量效益
回顧“十二五”時期,我國各地區、各相關部門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促進知識產權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的知識產權大國地位。但同時,我國知識產權數量與質量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保護還不夠嚴格等問題仍然存在,與經濟發展融合還不夠緊密,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這些知識產權領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是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主要瓶頸制約,也是《規劃》要著力補齊的短板。
“十三五”時期,如何把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設計圖”變成“施工圖”?《規劃》為今后五年的知識產權工作明確了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指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到2020年,知識產權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保護和運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強市,知識產權保護環境顯著改善,知識產權運用效益充分顯現,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大幅提升。
甘紹寧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指出,《規劃》主線突出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適應了當前國際國內的形勢對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需求,反映了創新主體的客觀需要。在10個預期性數量指標的選取中,《規劃》也突出提高知識產權質量和效益、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果、改善知識產權環境3方面導向,落實了中央“補短板”的要求,提高了規劃的針對性。
完善頂層設計引領創新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加快完善現代產權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部署,這給知識產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圍繞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目標,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明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著眼于此,《規劃》提出了7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快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設,健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二是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發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作用,強化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強化進出口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強化傳統優勢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民生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三是提高知識產權質量效益,提高專利質量效益,實施商標戰略,打造精品版權,加強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領域知識產權工作;四是加強知識產權強省、強市建設,建成一批知識產權強省、強市,促進區域知識產權協調發展,做好知識產權領域扶貧工作;五是加快知識產權強企建設,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完善知識產權強企工作支撐體系;六是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提出推動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完善“中國制造”知識產權布局,促進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支持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發展,深化知識產權評議工作,推動軍民知識產權轉移轉化;七是促進知識產權開放合作,加強知識產權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支持創新企業“走出去”。
同時,《規劃》還設定了加強知識產權交易運營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4個重大專項,明確了知識產權法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專利質量提升、知識產權強企、知識產權評議、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共9項重大工程。
“這是‘十三五’時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新的起點,也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行動指南。”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隨著《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陸續發布,“三駕馬車”共同引領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已經形成。相信通過“十三五”期間的深入實施,將加快實現知識產權由多向優、由大到強的轉變。
信息摘自知識產權報
- 上一個:補齊知識產權短板 支撐創新驅動發展
- 下一個:知識產權規劃 為創新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