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新企業資訊
中小企業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創新、增加稅收、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作用舉足輕重。加快中小企業發展,是建設制造強省、發展實體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支撐。為貫徹中央及省委關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支持,現就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政策扶持,完善服務體系,優化發展環境,引導中小企業堅定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加快推進制造強省建設、開創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新局面提供重要支撐。
(二)發展方向。引導制造業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專業化,即專注核心業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為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鏈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精細化,即精細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以美譽度高、性價比好、品質精良的產品和服務在細分市場中占據優勢。特色化,即利用特色資源,弘揚傳統技藝和地域文化,采用獨特工藝、技術、配方或原料,研制生產具有地方或企業特色的產品。新穎化,即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三)主要目標。以“研發一流技術、制造一流產品、培育一流企業家、實施一流管理”為目標,培育一大批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一批技術服務出色、在國內細分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單打冠軍”;壯大一批在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行業小巨人”。力爭到2020年,“安徽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3000戶以上,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行業小巨人”50戶,成為發展新興產業的新引擎、引領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
(一)加強培育指導。堅持梯次培育、動態管理,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打造具有持續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群體。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指導各市開展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 每年培育入庫“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戶,并認定“安徽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0戶左右。集中政策資源,扶持一批企業成為國內細分市場領域的“單打冠軍”“配套專家”和“行業小巨人”。堅持對標立桿,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內部管理、技術創新、質量品牌、商業模式等進行深度挖掘,開展系列宣傳報道,發布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年度發展報告。
(二)增強創新能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用合作,提升企業在細分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鼓勵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攻關聯盟”,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支持。鼓勵各地支持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開展工程化研究應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鼓勵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等方式加快裝備改造升級步伐。 推進“機器換人”,全省每年組織中小企業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3000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創新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三)強化載體建設。依托工業園區、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專業鎮等載體,提升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塊狀”發展水平。大力推進合肥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設。鼓勵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園區)建設標準化多層廠房,降低政府投資建設的工業標準化廠房租金 。每年培育認定30個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推進產業集群專業鎮建立健全1家融資服務機構、1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1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或工業設計中心、1個區域品牌、1個專業協會“五個一”公共服務體系。
(四)提升質量品牌。引導企業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積極采用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推進企業對標生產,支持企業主導制定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和安徽工業精品培育提升行動,引導企業大力發展智能、環保、健康產品, 每年培育認定省級新產品300個、工業精品50個。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商標品牌發展戰略,建設商標品牌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建馳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申報中華老字號、安徽老字號,開展境內外商標、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的注冊和維權。
(五)完善服務體系。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全省的網絡化、智慧化企業服務平臺。推進服務平臺專業化、品牌化建設,建立健全評價和激勵機制,重點培育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200家,進一步完善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人才培訓、市場開發、財務指導、信息化服務等各類服務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質優價廉的普惠服務。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服務中小企業的作用,鼓勵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檢驗檢測、計量校準、管理診斷、權益維護等服務機構。
(六)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中小企業生產、研發、管理、營銷、服務等方面的普及推廣和深化應用。普及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鼓勵中小企業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絡銷售。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向中小企業開放平臺入口以及數據信息、計算能力等資源,實現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開展生產線和車間的數字化改造,培育智能工廠,分行業、分區域推廣核心裝備、關鍵工序數字化改造方案, 每年認定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80個。
(七)促進協作配套。鼓勵大型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放或合作共建制造業創新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高端裝備使用、原型設計開發、生產工藝咨詢、產業鏈配套等服務。鼓勵“龍頭+配套”協同發展,建立信息對接平臺,舉辦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配套合作項目對接活動,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龍頭骨干企業形成專業化協作配套關系。支持產業集群專業鎮建設協作配套示范基地,鼓勵產業集群專業鎮龍頭企業加大對產業鏈上中小企業的帶動扶持。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持續開展“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傳,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等大型展會。認真落實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通過預留采購份額、實行評審優惠、鼓勵聯合體投標和分包等措施,提高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能力。
(八)提高管理水平。加強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教育培訓,依托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商會等開展精準化的理論、政策、科技、管理和法規培訓,全面增強中小企業高管發現機會、整合資源、創造價值、回饋社會的能力。每年評選全省制造業優秀企業家50名,培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管1000人次,組織一批“專精特新”領軍企業家赴德國、日本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培養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技工隊伍素質,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技工隊伍,廣泛開展職工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活動, 每兩年評選200名安徽省技術能手、100名安徽省技能大獎獲得者、50名“江淮杰出工匠”,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申報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發展民營經濟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全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工作,強化整體部署和協同推進,加強督促指導。進一步強化省級層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同機制,形成發展合力。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將“專精特新”發展情況納入省政府對各市的目標考核。每年通報各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和發展情況。完善認定標準和程序,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綜合評價。各地要建立完善推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
(二)強化資金支持。充分利用現有政策資金,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對省認定的“專精特新”和成長型小微企業,每戶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50萬元。對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每戶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對評為國家級、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補100萬元、50萬元。支持制造業中小企業開展設備融資租賃業務,采取補貼等方式,對融資期限3年期及以上業務, 按照融資規模8%的比例對融資租賃中小企業進行補貼,每戶企業最高可達500萬元。設立并運營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主要投向“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各地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
(三)優化金融服務。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大力推廣“稅融通”、續貸過橋資金及新型政銀擔業務等金融創新產品。開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供應鏈核心企業主動確認中小企業應收賬款,擴大應收賬款融資規模。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庫,定期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推介。 每年推動10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安徽專精特新板”掛牌。開展中小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分階段、分層次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教育培訓。
(四)加強監測督查。依托安徽工業云平臺,建立和完善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運行監測體系,逐步建立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加大對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推進工作的督查力度,對執行政策不力、落實政策不到位的地區和部門進行通報。
安徽臥濤專注科技項目申報:18755196600(微信同號) QQ288556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