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新企業資訊
當前,軟件和大數據產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時期,呈現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平臺化和融合化的發展趨勢,軟件的內涵、模式和作用快速演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的興起,加速了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帶動軟件產業的新一輪發展。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寬帶中國、智慧城市、信息消費、信息惠民等政策的出臺,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市場需求增速加快,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這些都為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發展帶來趕超機遇。安徽省高度重視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從近期出臺的發展規劃可以看出,軟件和大數據產業將在十三五期間快速增長,到2020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年增長率25%以上,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年增長率20%以上。
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是以合肥為核心,沿江城市帶為依托,突出皖南,振興皖北,合理布局產業基地,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協調發展、特色發展的產業格局,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合肥創建 “中國軟件名城”,推動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一城多園”的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空間格局。通過“中國軟件名城”的創建,匯集科教、人才等優勢資源,突出城市特色,加強智能語音、大數據應用、量子通信領域研究,提升合肥市軟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在電子政務、公共安全、電力、交通、教育、金融等行業應用軟件以及智能裝備、智能家電、智能終端等嵌入式軟件領域的優勢;積極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服務、信息系統集成、電子商務、數字內容和動漫游戲、信息加工與處理、服務外包和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務業。
蕪湖、馬鞍山建設軟件特色園區,重點發展互聯網、動漫游戲、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云計算等信息服務業;銅陵重點培育智能交通、環境監測、網游平臺、智能消防、電子政務等特色軟件產品。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和制造業發達的產業優勢,推進工業軟件、嵌入式軟件、應用軟件加快發展,努力把沿江地區建成國內外重要的工業軟件融合和信息服務領先的軟件產業城市集聚帶。
淮南、宿州依托資源優勢,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目標,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云計算產業園建設步伐,實施精準招商,布局數據中心、動漫游戲、生物醫療、電子商務、終端制造等特色行業。
黃山、池州發揮文化旅游和信息產業特色,培育和扶持信息技術服務業,積極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軟件產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培育扶植一批優勢信息服務企業,壯大產業規模,創新商業模式,提升信息服務業競爭力。
發展重點:
(一)培育市場主體,壯大產業規模。通過招商引資、龍頭企業培育、中小企業促進系列工程,積極培育多層次軟件企業主體,壯大產業規模。樹立一批知名軟件和大數據品牌,形成龍頭引領、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企業群體結構。開展產業鏈招商,承接知名企業的研發、服務轉移,構建軟件企業生態結構。制定本土骨干企業扶持方案,在產業用地等資源上予以傾斜,支持企業通過重組并購等方式做大做強,爭取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鼓勵軟件和大數據企業加快升級,支持企業向平臺型和生態型企業演進。發布優秀軟件企業和軟件產品推介目錄,引導軟件企業開拓新的業務領域,研發新技術和產品,促進產品應用和服務拓展。積極支持大眾創新創業,建設一批軟件和大數據創客產業園、眾創空間,增大企業數量。持續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和研發創業環境,對符合產業布局有發展潛力的中小軟件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和服務,培育一批有創新活力、細分領域的高成長企業。
(二)創建“中國軟件名城”,推進產業集聚。
加快推進合肥“中國軟件名城”創建,搭建產業平臺,集聚創新資源,培育市場主體,打造產業集群,推動重大項目引進和產業聚集發展,提升產業發展品質,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發展新體系。做大做強國家軟件產業園,以及動漫游戲、數字出版、信息外包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業態創新示范區。支持和引導園區市場化經營,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園區專業化服務水平,創建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創新性園區平臺。匯集產業資源,打造全國領先的軟件和大數據服務特色,細分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信息服務、新興軟件產業領域,建立集成優勢。以軟件和大數據產業項目合作、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輸出為抓手,加強對周邊地市的輻射帶動,形成定位明確、互補配套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
(三)打造“中國聲谷”,突出產業特色。打造“中國聲谷”,把智能語音產業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智能語音產業發展示范區域。以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為抓手,發揮產業先發優勢,布局“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終端、移動健康”四大產業方向,打造集芯片、終端軟件、應用和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加快智能語音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深度神經網絡等工程和系統技術的融合研究,結合智能圖像技術和語言認知計算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形成人工智能的技術領先優勢。深化部省市合作機制,實施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推進中國(合肥)智能語音產業園建設,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完善語音產業鏈,形成產業化聚集效應。
(四)強化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打通從創意、研發、生產到市場的創新流程,培育企業一體化、集成化創新能力。利用閑置廠房或樓宇構建“眾創空間”,搭建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優勢,支持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結合的開放式協同創新體系,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培育創新載體,推進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借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設,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速基礎軟件、互聯網軟件、工業軟件和行業應用軟件研發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強前沿技術研究應用,布局大數據前沿技術發展,加快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3D 打印等領域軟件技術研究和應用創新。支持建立技術、標準、產業和應用聯盟,開展聯合創新和應用推廣,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五)培育新興產業,搶占發展先機。積極布局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產業,創新和發展軟件和大數據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培育一批新的增長亮點。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構建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培育骨干企業,加強數據采集,存儲等關鍵技術研發,統籌推進“一中心兩基地多園區”的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建設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園區,形成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配套產業群。推進云計算大數據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各類云應用服務,促進信息系統向云計算平臺的遷移。深化大數據共享,推動政府信息資源跨部門整合與共享,推進公共數據資源逐步向社會開放,鼓勵大數據在政府管理與民生服務中的智慧應用,建設數據交易平臺,推進大數據有序流通和服務增值。支持物聯網示范應用平臺建設,推進物聯網在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商貿物流、城市管理、社會民生服務領域應用。支持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園、北斗二代CAPS研發生產基地、星空北斗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基于北斗導航的位置信息服務(LBS)市場拓展。積極推進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促進移動互聯網產業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促進企業向軟硬件一體化轉型,積極培育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產業新增長點,打造智能終端產業生態圈。
(六)促進產業融合,加快服務轉型。培育和扶持信息技術和信息內容服務業,依托一批重大基礎性、功能性信息服務項目,激活潛在需求,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引導企業不斷拓展現代信息服務的產品和范圍。推進“互聯網+”融合發展,建設一批“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基礎服務平臺,推動互聯網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拓展政務、制造業、農業、金融、民生服務、電子商務、物流、交通、文化、旅游領域的新興互聯網應用服務,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與制造業結合,促進面向機械、儀器儀表、化工、通用設備等傳統制造業,以及高端智能裝備、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等現代制造業的互聯網工具應用,以兩化融合、行業解決方案、工業大數據、工業云平臺和企業級信息安全測試等為重點,開展“互聯網+制造業”試點示范,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信息來源今日頭條
當前,軟件和大數據產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時期,呈現網絡化、服務化、智能化、平臺化和融合化的發展趨勢,軟件的內涵、模式和作用快速演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的興起,加速了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帶動軟件產業的新一輪發展。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寬帶中國、智慧城市、信息消費、信息惠民等政策的出臺,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市場需求增速加快,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這些都為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發展帶來趕超機遇。安徽省高度重視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從近期出臺的發展規劃可以看出,軟件和大數據產業將在十三五期間快速增長,到2020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年增長率25%以上,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年增長率20%以上。
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是以合肥為核心,沿江城市帶為依托,突出皖南,振興皖北,合理布局產業基地,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協調發展、特色發展的產業格局,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合肥創建 “中國軟件名城”,推動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一城多園”的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空間格局。通過“中國軟件名城”的創建,匯集科教、人才等優勢資源,突出城市特色,加強智能語音、大數據應用、量子通信領域研究,提升合肥市軟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擴大在電子政務、公共安全、電力、交通、教育、金融等行業應用軟件以及智能裝備、智能家電、智能終端等嵌入式軟件領域的優勢;積極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服務、信息系統集成、電子商務、數字內容和動漫游戲、信息加工與處理、服務外包和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務業。
蕪湖、馬鞍山建設軟件特色園區,重點發展互聯網、動漫游戲、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云計算等信息服務業;銅陵重點培育智能交通、環境監測、網游平臺、智能消防、電子政務等特色軟件產品。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和制造業發達的產業優勢,推進工業軟件、嵌入式軟件、應用軟件加快發展,努力把沿江地區建成國內外重要的工業軟件融合和信息服務領先的軟件產業城市集聚帶。
淮南、宿州依托資源優勢,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目標,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云計算產業園建設步伐,實施精準招商,布局數據中心、動漫游戲、生物醫療、電子商務、終端制造等特色行業。
黃山、池州發揮文化旅游和信息產業特色,培育和扶持信息技術服務業,積極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軟件產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培育扶植一批優勢信息服務企業,壯大產業規模,創新商業模式,提升信息服務業競爭力。
發展重點:
(一)培育市場主體,壯大產業規模。通過招商引資、龍頭企業培育、中小企業促進系列工程,積極培育多層次軟件企業主體,壯大產業規模。樹立一批知名軟件和大數據品牌,形成龍頭引領、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企業群體結構。開展產業鏈招商,承接知名企業的研發、服務轉移,構建軟件企業生態結構。制定本土骨干企業扶持方案,在產業用地等資源上予以傾斜,支持企業通過重組并購等方式做大做強,爭取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鼓勵軟件和大數據企業加快升級,支持企業向平臺型和生態型企業演進。發布優秀軟件企業和軟件產品推介目錄,引導軟件企業開拓新的業務領域,研發新技術和產品,促進產品應用和服務拓展。積極支持大眾創新創業,建設一批軟件和大數據創客產業園、眾創空間,增大企業數量。持續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和研發創業環境,對符合產業布局有發展潛力的中小軟件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和服務,培育一批有創新活力、細分領域的高成長企業。
(二)創建“中國軟件名城”,推進產業集聚。
加快推進合肥“中國軟件名城”創建,搭建產業平臺,集聚創新資源,培育市場主體,打造產業集群,推動重大項目引進和產業聚集發展,提升產業發展品質,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發展新體系。做大做強國家軟件產業園,以及動漫游戲、數字出版、信息外包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業態創新示范區。支持和引導園區市場化經營,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園區專業化服務水平,創建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創新性園區平臺。匯集產業資源,打造全國領先的軟件和大數據服務特色,細分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信息服務、新興軟件產業領域,建立集成優勢。以軟件和大數據產業項目合作、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輸出為抓手,加強對周邊地市的輻射帶動,形成定位明確、互補配套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
(三)打造“中國聲谷”,突出產業特色。打造“中國聲谷”,把智能語音產業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智能語音產業發展示范區域。以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為抓手,發揮產業先發優勢,布局“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終端、移動健康”四大產業方向,打造集芯片、終端軟件、應用和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加快智能語音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深度神經網絡等工程和系統技術的融合研究,結合智能圖像技術和語言認知計算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形成人工智能的技術領先優勢。深化部省市合作機制,實施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推進中國(合肥)智能語音產業園建設,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配套企業,完善語音產業鏈,形成產業化聚集效應。
(四)強化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打通從創意、研發、生產到市場的創新流程,培育企業一體化、集成化創新能力。利用閑置廠房或樓宇構建“眾創空間”,搭建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優勢,支持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結合的開放式協同創新體系,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培育創新載體,推進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作,借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設,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速基礎軟件、互聯網軟件、工業軟件和行業應用軟件研發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強前沿技術研究應用,布局大數據前沿技術發展,加快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3D 打印等領域軟件技術研究和應用創新。支持建立技術、標準、產業和應用聯盟,開展聯合創新和應用推廣,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五)培育新興產業,搶占發展先機。積極布局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產業,創新和發展軟件和大數據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培育一批新的增長亮點。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構建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培育骨干企業,加強數據采集,存儲等關鍵技術研發,統籌推進“一中心兩基地多園區”的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市、縣建設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園區,形成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配套產業群。推進云計算大數據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各類云應用服務,促進信息系統向云計算平臺的遷移。深化大數據共享,推動政府信息資源跨部門整合與共享,推進公共數據資源逐步向社會開放,鼓勵大數據在政府管理與民生服務中的智慧應用,建設數據交易平臺,推進大數據有序流通和服務增值。支持物聯網示范應用平臺建設,推進物聯網在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商貿物流、城市管理、社會民生服務領域應用。支持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園、北斗二代CAPS研發生產基地、星空北斗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基于北斗導航的位置信息服務(LBS)市場拓展。積極推進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促進移動互聯網產業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促進企業向軟硬件一體化轉型,積極培育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產業新增長點,打造智能終端產業生態圈。
(六)促進產業融合,加快服務轉型。培育和扶持信息技術和信息內容服務業,依托一批重大基礎性、功能性信息服務項目,激活潛在需求,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引導企業不斷拓展現代信息服務的產品和范圍。推進“互聯網+”融合發展,建設一批“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基礎服務平臺,推動互聯網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拓展政務、制造業、農業、金融、民生服務、電子商務、物流、交通、文化、旅游領域的新興互聯網應用服務,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與制造業結合,促進面向機械、儀器儀表、化工、通用設備等傳統制造業,以及高端智能裝備、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等現代制造業的互聯網工具應用,以兩化融合、行業解決方案、工業大數據、工業云平臺和企業級信息安全測試等為重點,開展“互聯網+制造業”試點示范,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信息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