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新企業資訊
我省逐步規范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在實際運用中,提升品牌附加值。各地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指導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人積極運用商標,培育本地地理標志商標開發、使用的典型,積極推動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建設,建立“商標品牌+基地+龍頭企業+農戶+農業協會(科技服務中心)”共建模式,努力形成開發使用一個地理標志,做大做強一個產業,發展一片區域經濟,帶動一批農民脫貧和致富的良好效果,越來越受到種養大戶、農民、農業龍頭企業、農業行業協會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歡迎。
岳西縣近年來大力實施生態經濟戰略,著力打造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支柱產業——茶葉,將它作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一主線、農民增收的第一渠道和農村經濟的第一產業緊抓不放。2016年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6.28萬畝,采摘面積13.89萬畝。全縣年產干茶4680噸,一產產值7.096億元,其中使用“岳西翠蘭”茶葉地理標志商標的1390噸、產值2.80億元、翠蘭10公斤/畝、2015.8元/畝,分別比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前的2007年(750噸、6750萬元、7.5公斤/畝、675元/畝)增85.33%、314.81%、33.33%、198.64%。全縣使用地理標志商標單位已達497個,其中省級茶葉龍頭企業達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縣級龍頭企業14家,獲得岳西翠蘭證明商標授權許可使用企業41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28家。全縣茶區現有茶農5萬戶、15萬人、戶均茶葉收入1.42萬元、人均茶葉收入0.473萬元,其中貧困戶1.28萬戶、4.47萬人,戶均茶葉收入1.24萬元、人均茶葉收入0.4萬元,茶葉人均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45%左右。該縣茶產業2008年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品牌影響力逐年擴大,經濟效益日益提高,在10年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躋身于全國茶業百強縣和全省茶業十強縣之列。2015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岳西翠蘭品牌價值為12.98億元人民幣。
六安市山區面積大、特產非常豐富。“六安瓜片”茶葉是明清皇室貢品,久負盛名,“六安瓜片”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使用后,價格普遍提高33%,茶葉由使用地標前的每斤150元,提升到每斤300多元,每年每戶農民增收1.2萬元,累計受益農戶約50000多戶。六安瓜片更是走向全國和世界,我國領導人曾將其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
金寨縣自2014年以來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山區資源,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先后注冊了27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位居全省縣級第一位,占全省比28.72%,占六安市比77.14%。“金寨生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后,給生姜產業帶來的變化是:一個提高:價格提高。金寨生姜原來有品質,無品牌,一直以來沒有擺脫“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命運,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生姜以3元/公斤的低價被外地收購,然后搖身一變,再以6元/公斤的身價返回市場。“金寨生姜”申報地理標志商標后,金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規范使用商標,統一包裝,使得“金寨生姜”價格基本在7元/公斤,比以前增長了2.5倍。兩個增長:一是產量產值增長。“金寨生姜”已種植面積1.5萬余畝,年產生姜3萬余噸,年產值9000萬余元,生姜產業已經成為金寨農業的支柱產業;二是農民收入增長。金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姜產業的發展,把“金寨生姜”種植、加工、銷售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任務來抓, “金寨生姜”生姜產業化發展,直接帶動3000余戶農民種植生姜,人均增收2萬元,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三個帶動:一是帶動了生姜企業的發展。生姜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的提高,直接帶動了生姜企業的發展,安徽俊達食品有限公司望名前來該縣正在興辦年需生姜10萬噸的生姜加工企業;二是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姜產業發展同時帶動了當地旅游業、運輸業、餐飲服務業各行業的發展,各行業共增加收入20萬元以上;三是帶動了就業的擴大。生姜種植、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發展,使得一個生姜產業就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人員2.4萬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舒城縣的“舒城小蘭花”茶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使用以來,價格由注冊前的65元每斤,增加到220元每斤,增幅達238%,每年為農民增收3600元,受益農戶達6000多戶,成為當地茶農創收的主要來源。
“霍山黃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自2002年注冊使用以來,地標使用單位70個,茶葉種植面積達13萬畝,“霍山黃芽”茶葉價格從十多年前的平均30—40元每斤,到目前平均價格300—400元每斤。高的價格已超過2000元每斤。茶農收入每戶平均比10年前增加2000元以上?;羯娇h現有10萬余茶農茶商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茶葉收入已占山區農民收入的35%以上,該縣一些地區的茶葉畝產值過萬元,茶葉單項年收入2到5萬元的農戶逐年上升。茶葉真正成為了山區人民的“搖錢樹”。
“霍山石斛”在地理標志品牌效應帶動下,已成為霍山縣太平畈鄉50%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注冊使用地標后,地標使用單位45個,種植面積達13萬畝,“霍山石斛”價格由每克40元上升到每克100元,漲幅2.5倍,產值達6億元,種植覆蓋縣內500戶,每年為農民帶來增收4萬元。霍山縣有石斛農民專業合作社77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石斛家庭農場3家,個體工商戶65家,形成了緊密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羯绞呀浭前不蘸椭袊拿?,香港、東南亞等地都已經家喻戶曉。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我省逐步規范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管理,在實際運用中,提升品牌附加值。各地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指導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人積極運用商標,培育本地地理標志商標開發、使用的典型,積極推動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建設,建立“商標品牌+基地+龍頭企業+農戶+農業協會(科技服務中心)”共建模式,努力形成開發使用一個地理標志,做大做強一個產業,發展一片區域經濟,帶動一批農民脫貧和致富的良好效果,越來越受到種養大戶、農民、農業龍頭企業、農業行業協會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歡迎。
岳西縣近年來大力實施生態經濟戰略,著力打造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支柱產業——茶葉,將它作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一主線、農民增收的第一渠道和農村經濟的第一產業緊抓不放。2016年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6.28萬畝,采摘面積13.89萬畝。全縣年產干茶4680噸,一產產值7.096億元,其中使用“岳西翠蘭”茶葉地理標志商標的1390噸、產值2.80億元、翠蘭10公斤/畝、2015.8元/畝,分別比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前的2007年(750噸、6750萬元、7.5公斤/畝、675元/畝)增85.33%、314.81%、33.33%、198.64%。全縣使用地理標志商標單位已達497個,其中省級茶葉龍頭企業達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縣級龍頭企業14家,獲得岳西翠蘭證明商標授權許可使用企業41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28家。全縣茶區現有茶農5萬戶、15萬人、戶均茶葉收入1.42萬元、人均茶葉收入0.473萬元,其中貧困戶1.28萬戶、4.47萬人,戶均茶葉收入1.24萬元、人均茶葉收入0.4萬元,茶葉人均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45%左右。該縣茶產業2008年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品牌影響力逐年擴大,經濟效益日益提高,在10年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躋身于全國茶業百強縣和全省茶業十強縣之列。2015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岳西翠蘭品牌價值為12.98億元人民幣。
六安市山區面積大、特產非常豐富。“六安瓜片”茶葉是明清皇室貢品,久負盛名,“六安瓜片”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使用后,價格普遍提高33%,茶葉由使用地標前的每斤150元,提升到每斤300多元,每年每戶農民增收1.2萬元,累計受益農戶約50000多戶。六安瓜片更是走向全國和世界,我國領導人曾將其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
金寨縣自2014年以來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山區資源,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先后注冊了27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位居全省縣級第一位,占全省比28.72%,占六安市比77.14%。“金寨生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后,給生姜產業帶來的變化是:一個提高:價格提高。金寨生姜原來有品質,無品牌,一直以來沒有擺脫“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命運,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生姜以3元/公斤的低價被外地收購,然后搖身一變,再以6元/公斤的身價返回市場。“金寨生姜”申報地理標志商標后,金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規范使用商標,統一包裝,使得“金寨生姜”價格基本在7元/公斤,比以前增長了2.5倍。兩個增長:一是產量產值增長。“金寨生姜”已種植面積1.5萬余畝,年產生姜3萬余噸,年產值9000萬余元,生姜產業已經成為金寨農業的支柱產業;二是農民收入增長。金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姜產業的發展,把“金寨生姜”種植、加工、銷售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任務來抓, “金寨生姜”生姜產業化發展,直接帶動3000余戶農民種植生姜,人均增收2萬元,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三個帶動:一是帶動了生姜企業的發展。生姜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的提高,直接帶動了生姜企業的發展,安徽俊達食品有限公司望名前來該縣正在興辦年需生姜10萬噸的生姜加工企業;二是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生姜產業發展同時帶動了當地旅游業、運輸業、餐飲服務業各行業的發展,各行業共增加收入20萬元以上;三是帶動了就業的擴大。生姜種植、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發展,使得一個生姜產業就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人員2.4萬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舒城縣的“舒城小蘭花”茶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使用以來,價格由注冊前的65元每斤,增加到220元每斤,增幅達238%,每年為農民增收3600元,受益農戶達6000多戶,成為當地茶農創收的主要來源。
“霍山黃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自2002年注冊使用以來,地標使用單位70個,茶葉種植面積達13萬畝,“霍山黃芽”茶葉價格從十多年前的平均30—40元每斤,到目前平均價格300—400元每斤。高的價格已超過2000元每斤。茶農收入每戶平均比10年前增加2000元以上。霍山縣現有10萬余茶農茶商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茶葉收入已占山區農民收入的35%以上,該縣一些地區的茶葉畝產值過萬元,茶葉單項年收入2到5萬元的農戶逐年上升。茶葉真正成為了山區人民的“搖錢樹”。
“霍山石斛”在地理標志品牌效應帶動下,已成為霍山縣太平畈鄉50%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注冊使用地標后,地標使用單位45個,種植面積達13萬畝,“霍山石斛”價格由每克40元上升到每克100元,漲幅2.5倍,產值達6億元,種植覆蓋縣內500戶,每年為農民帶來增收4萬元。霍山縣有石斛農民專業合作社77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石斛家庭農場3家,個體工商戶65家,形成了緊密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羯绞呀浭前不蘸椭袊拿?,香港、東南亞等地都已經家喻戶曉。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 上一個:制造業創新工作迎來重大政策利好
- 下一個:安徽省出臺支持科技創新10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