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新企業資訊
“誓把巢湖當水瓢,哪里干旱哪里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安徽省合肥地區流傳著這一說法,其背后有兩個語境:一是合肥地處江淮分水嶺,干旱缺水是江淮分水嶺的常態;二是由于干旱缺水,這一地帶不適宜種植傳統大田作物,發展相對落后。
如何跳出地理上的困境,實現脫貧致富?四年前,素有“中國苗木之鄉”之稱的肥西縣,遵循江淮分水嶺的地理特點,開始在這一帶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觀光、旅游綜合體,即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的“田園綜合體”。在肥西縣官亭鎮,景點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官亭林海。
5月5日,時值江淮初夏,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為了打破城鄉文化的藩籬,肥西縣在官亭鎮游客接待中心開設了咖啡店,置身林蔭大道上,一邊呷著咖啡,一邊欣賞著美景,耳畔不時飄來輕柔的音樂。讓泥土氣息和咖啡香味齊飄,并不簡單。
保護鄉村風貌與提升鄉村價值是田園綜合體的一體兩面
“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概念后,此前安徽縣域大量集農業和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得以正名。
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鄉村旅游人數已占全國游客總量的1/3,而近年來主要城市周邊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更是高于20%。在這種迅猛的發展形勢下,簡單的“吃農家飯、住農家房”型鄉村旅游已難以滿足城市居民休閑旅游、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的新要求,全面升級勢在必行。集農業、文化旅游甚至地產于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越來越成為一種新趨勢。
“持續推進城鄉大建設,等高對接合肥中心城區,全面建成九縱八橫、深度融合合肥的交通路網,有序推進老城區綜合改造,全力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城市形象明顯提升,實現由近郊縣向主城區的歷史性轉變。推動城鄉聯動發展,著力構建以煙雨水鄉、湖光山色、嶺上風光為特色的美麗鄉村,建成省級中心村38個、美麗鄉村示范帶6條。”肥西縣委副書記李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官亭林海就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于一體的特色小鎮。
“休閑旅游不是官亭林海的全部。”李煜希望通過生產、生活、生態的改變,實現農業、加工業、服務業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將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進行有機結合,在規劃時,就按照多功能、多業態的綜合運營去規劃設計。
田園綜合體就是城鄉融合體
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中央一號文件表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來建設,所謂的“有條件”,在業內看來,是指當地有特色的產業、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以及生態資源,總歸是有特點在其中。
官亭林海生態區,可以概括為四大板塊:農業、文化旅游、農事體驗和園區社區化管理服務,由公司化主體運營。城鄉融合,先是城鄉互動,實現生活、社交、信息的流動,從而實現文明的融合。對村民來說,田園綜合體是接觸外界、打開眼界的窗口,不同文化在此交融互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肥西在規劃時進行了全面統籌。
在人的層面,不把農民丟到一邊。田園綜合體是一套綜合產業體系,需要集中要素資源對鄉村進行整體規劃、開發和運營。在此過程中,肥西利用好農民合作社這一載體,通過土地流轉,對土地經營進行中長期產業規劃,發展現代化、規?;霓r業產業園區,以此作為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基礎。而加入合作社的農民,既可以在其中就業,還可以通過股權、租金等方式獲得收益,做到充分參與和受益。如此一來,既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也充分保護了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利,防止集體資產被外來資本控制。
在產業層面,田園綜合體的核心產業是農業。當然,為了改善鄉村旅游硬件和提升服務水平,對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改造甚至重建,但本身仍是鄉村,并且特別保留了鄉村的原生態,同時尊重和發揚農耕文明,融合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創新形式,真正展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
考慮到農村人向往都市,都市人又想回歸田園,當一個城里人和一個農村人面對面的時候,他們很難互融,盡管都有迫切的互動需要,但是卻沒有很成功的模式可以一攬子解決好這些問題。在官亭林海的周邊,肥西縣正在對農村進行改造,以官亭林海為中心,逐步向外圍拓展。改造的思路是,讓城市和鄉村實現文明融合。
“我們有很好的物質基礎,三次產業比逐步優化,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超九成。”李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