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項目疑難解答
科技創業、研發機構、技術攻關、中試基地!長沙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2-2024年)補貼獎勵指南
新的政策來襲!長沙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22-2024年)補貼獎勵指南指導!具體包括科技人才創業、研發機構、技術攻關、中試基地等24條,詳情如下,需要咨詢申報的企業單位可以免費咨詢小編為您解答!
政策免費指導熱線:15855199550(可加v),19855109130(可加v)
臥濤小編可以為您帶來關于項目申報、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評價、專精特新、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財稅規劃、兩化融合、企業技術中心等項目的輔導規劃。
為充分發揮我市科教資源優勢,營造高效的政產學研金合作生態,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辦法》、《中共長沙市委 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長發〔2021〕31號)、《中共長沙市委 長沙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強省會戰略的行動方案(2022-2026年)〉的通知》(長發〔2022〕9號)等文件精神,結合長沙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長沙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關于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為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供強大動力,為推動強省會戰略落地見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
到2024年,全市技術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技術轉移能力明顯提升,成果轉化效能持續放大,在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移轉化率達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總規模達到45億元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800億元。
全市建成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長株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取得成效。
三、主要任務
(一)強化企業創新力
1.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平臺,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量質雙升”,培育更多“頂天立地”的科技領軍企業和“鋪天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力?!藏熑螁挝唬菏锌萍季?、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排名第一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鼓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四個面向”,聚焦先進制造、先進計算、人工智能、先進儲能、種業、新材料、生命健康、“雙碳”、量子科技、工業軟件、信創、防災減災、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優化市場主體“出題”,政府“發榜”,高校、科研院所(含在長轉制為企業的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以下簡稱“校所”)、創新團隊聯合攻關的“揭榜掛帥”模式,實施“揭榜掛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三超”(超級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軌道交通)等專精特尖高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鼓勵更多的科技成果實現產品化、產業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3.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組建一批企業牽頭,校所緊密合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廣泛參與的創新聯合體,支持央企與各類創新主體在長共建創新聯合體,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強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營造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的全鏈條生態?!藏熑螁挝唬菏锌萍季帧⑹邪l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4.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聯合校所、醫療機構等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和技術創新中心。持續放大長沙半導體技術與應用創新研究院(湖南大學)、長沙現代食品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長沙汽車創新研究院(吉林大學)、北大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等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效能。加快推進長沙特種工程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長沙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前瞻部署新一批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區縣(市)、園區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5.支持企業承接科技成果。支持企業主動吸納承接校所科技成果,大幅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對市內企業(不含轉制為企業的科研院所,下同)承接校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在長轉化,經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后,單項成果年度累計實際支付額100萬元以上的,給予2%補貼,每個企業每年累計最高100萬元。鼓勵區縣(市)、園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單項成果年度累計實際支付額100萬元以下的,鼓勵區縣(市)、園區參照市級政策予以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二)提升科技成果供給力
6.深化政產學研金一體化。搭建長沙市與校所間的交流合作平臺,發揮好“市校所創新發展聯盟”作用,共商重大問題,共推協同創新,市、區縣(市)、園區明確職責,共同推進聯盟校所重大科技平臺、重大項目、重點學科等建設,進一步優化校園及周邊生活、交通等環境,實現市、校所共贏發展,把聯盟打造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深化政產學研金一體化的重要載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市教育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相關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7.建設中試基地。聚焦我市“1+2+N”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尖端產品創制、概念產品試制、緊缺產品研制等中試需求,建立面向產業發展的中試基地,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加速產業化。結合我市產業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在長校所、企業中認定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對經認定的中試基地,每年根據實際服務性收入的20%給予補貼,最高100萬元。鼓勵校所、區縣(市)、園區、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社會資本根據我市產業需求新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投入運營后,按實際投資額的15%給予一次性補貼,最高500萬元。對新建的市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鼓勵區縣(市)、園區給予相應的配套支持。到2024年,力爭全市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達到15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8.建設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移轉化基地(機構)。支持湖南大學國家科技園、中南大學國家科技園、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和湖南省大學科技產業園建設。支持高校與區縣(市)、園區、企業、社會資本共建大學科技園。探索多元共建機制,引導更多的科技成果入園孵化、轉化,把大學科技園打造成高校成果轉化“首站”、產業新增長極“首地”、區域雙創“核心”。鼓勵校所發揮學科優勢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技術服務、技術咨詢,舉辦小型化、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等對接活動,助力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到2024年,支持在長校所、園區建設20個技術轉移轉化基地(機構),每年每家支持20—30萬元工作經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9.鼓勵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鼓勵青年科技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及團隊在長創新創業。對在長校所新引進或新培養的國家重點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青年長江學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給予20萬元獎勵。實施長沙市杰出創新青年培養計劃,培養一批有科研基礎、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認定一批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支持在長校所高層次人才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高層次人才個人或創辦(控股)的企業可申請無抵押、零擔?!皟灢刨J”,個人額度最高300萬元,以人才創辦或控股企業申請的,額度最高可達2000萬元〔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政府金融辦,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10.大力支持基礎研究。搶抓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契機,積極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對新獲批的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鼓勵在長校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面向我市企業開放,圍繞制約我市產業發展技術瓶頸開展科學研究。支持基礎研究及交叉學科研究,三年實施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00項。對當年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項目的第一完成單位或團隊,按國家獎勵資金等額配套予以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11.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在長校所、企業等創新主體開展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許可,經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后,符合國家相關稅收政策的,可享受稅收優惠。在長校所面向市內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經我市技術合同點認定登記后,按單個合同技術交易額,給予2%補貼,每家校所每年累計最高50萬元。在長校所、企業等創新主體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經我市技術合同點認定登記后,年度累計登記合同成交額在5000萬元—20億元的,按0.3‰給予補貼,超出20億元以上的,按0.1‰給予補貼,每家單位每年累計最高100萬元。年度累計登記合同成交額5000萬元以下的,鼓勵區縣(市)、園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市稅務局〕
12.積極引入市外優質創新資源。積極對接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引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優質創新資源和標志性創新平臺,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在長建設分支機構。鼓勵市(境)外校所等在長建立市(境)外技術轉移機構,每年每家支持20—50萬元工作經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市教育局、市商務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三)提高技術轉移服務力
13.構建“兩單兩庫一平臺”。著力建設“兩單兩庫一平臺”,建立科創資源清單、責任清單,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建立科技項目庫、科技人才庫,促進技術、人才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建設具有科技含量的數字化信息平臺〔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數據資源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14.培育專業化服務隊伍。鼓勵社會力量依法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技術經紀、技術交易等專業服務,培育專業服務機構60家,打造10個以上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力爭省級以上園區全覆蓋。對經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備案),從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服務工作的技術交易服務機構,按其年度促成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累計成交額的0.2‰給予補貼(促成認定登記的單個合同服務補貼不超過2萬元,服務單個委托單位的年度補貼不超過10萬元),每個技術交易服務機構每年最高補貼30萬元。持續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到2024年,新培育技術經紀人800名。鼓勵各類服務機構建立技術經理人聘用制度,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專業水準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專業經理人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知識產權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15.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鼓勵在長校所進行科技成果評價試點。充分發揮專業化評估機構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健全利益關聯回避制度,面向全國引入專業化評估機構,整合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第三方機構,聯動投融資機構,形成校所認可、市場接受、政府支持的科技成果評價主體。探索建立面向產業、多維度評判、規范易行、可供推廣的科技成果評價方法,對其技術先進性、適用性、成熟度、經濟價值、市場估值、發展前景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經評價的科技成果優先在技術市場掛牌出讓,在長轉化的科技成果,市科技計劃優先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政府金融辦、市知識產權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16.健全成果轉化服務體系。鼓勵校所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運營機構或部門,強化專職、專技人才崗位保障,對業績突出的,在職務、職稱晉升時予以適當傾斜。區縣(市)、園區應明確部門和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聚焦主特產業定期發布關鍵技術需求清單,主動對接校所科技成果,跟蹤服務落地的轉化項目。進一步發揮園區“主陣地”作用,以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岳麓山大科城、馬欄山視頻文創園、隆平高科技園等為主要承載區,打造“校所創造、企業轉化、園區制造”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長沙樣板”〔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四)優化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力
17.加強技術市場要素建設。構建全市技術市場服務節點工作網絡,支持在長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分市場建設,支持區縣(市)、園區組建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工作站,爭設省級技術合同登記點,認定一批市級技術合同服務點,對經認定的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分市場、工作站,技術合同登記點、服務點,每年每家給予10萬元工作經費支持,并根據工作實績每年每家給予最高40萬元獎勵(同一單位承擔多項工作,每年獲得工作經費支持和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藏熑螁挝唬菏锌萍季郑鲄^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18.增強金融資本支撐能力。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工作。綜合運用高企信貸風補資金池、知識價值融資貸款等措施,支持銀行為企業提供優惠信用貸款。進一步推廣科技保險,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轉移轉化保駕護航。爭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做大長沙市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總規模達到45億元以上。鼓勵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鼓勵股權投資機構和基金投入科技型企業,支持創投債等多元募資途徑,探索外商股權投資基金的設立發行模式。積極推動科技型企業做強、上市,鼓勵企業通過科創板等資本市場融資壯大,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快速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湖南湘江新區管委會、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市知識產權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其他園區管委會〕
19.組建科技創新“智囊團”。發揮在長高校學科優勢和專家的專業優勢,精準遴選一批校領導(資深專家)擔任我市22條產業鏈“校長”,提供創新輔導和技術支撐。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在長校所選派科技特派員到工農一線開展技術咨詢、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3年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副總,對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取得較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科技副總,一次性給予1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20.強化知識產權轉化服務。鼓勵在長高校整合資源,設立知識產權轉化專門機構,加強高校知識產權全流程管理,提供全鏈條專業化服務,一次性給予高校知識產權轉化專門機構20萬元資金支持。鼓勵高校知識產權創新團隊參與協同創新,完善知識產權創造機制,推動以企業技術攻關需求為導向,校企聯合培育的高價值專利在企業轉化。支持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創新發展,支持湘江新區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建立專利開放許可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專利技術向產業轉移〔責任單位:市知識產權局、湖南湘江新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其他園區管委會〕
(五)增強體制機制改革驅動力
21.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活力。鼓勵在長校所進一步加大科技人員獎勵和報酬,將職務科技成果轉讓、許可給他人實施的,可以從科技成果轉讓凈收入或者許可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利用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可以從該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落實國家對非營利性校所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的稅收優惠政策,依法批準設立的非營利性校所,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給予科技人員的現金獎勵(三年內),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市稅務局〕
22.探索雙向交流鍛煉機制。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專員雙向交流鍛煉機制。建立市、區縣(市)、園區派專人到校所持續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機制,并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鼓勵在長校所選派專人或委托專業機構主動對接地方產業、技術、人才等需求,促進科技成果在本地轉移轉化〔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23.完善市場化經營主體。鼓勵在長公辦校所依法依規設立產權清晰、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資產經營類獨資法人實體,承擔校所科技成果轉化等職能。對在長公辦校所新設立的資產經營類獨資法人實體,承接出資方無償劃撥(劃轉)的科技成果,符合國家相關稅收政策的,劃出方和劃入方均不確認所得,劃入方以被劃轉股權或資產的原賬面凈值確定計稅基礎和折舊扣除。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符合國家相關稅收政策,經備案可選擇適用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同時,允許被投資企業按技術成果投資入股時的評估值入賬并在企業所得稅前攤銷扣除。鼓勵在長校所資產經營類公司與我市國有投資公司聯合組建法人實體,設立風險投資等基金,扶持校所內成果孵化轉化、師生創新創業項目,或以現金注資的方式共建長沙市科技成果轉化子基金,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商業化和產業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國資委,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市稅務局〕
24.建立容錯免責機制。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校所、國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根據法律法規和本單位規章制度,履行了民主決策程序、合理注意義務和監督管理職責的,視為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政府設立的校所、國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未牟取非法利益的,免除其因科技成果轉化后續價值變化產生的決策責任。政府設立的校所以科技成果入股實施轉化活動,單位負責人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且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其成果股權權益下降,經主管部門會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核后,不納入國有資產對外投資保值增值考核范圍,免責辦理虧損資產核銷手續〔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和園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全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頂層設計,決定重大事項,解決重大問題,市科技創新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工作,確保各項任務取得實效。各成員單位、責任單位充分發揮職能職責,形成合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二)突出重點保障
進一步爭取國家、湖南省的政策支持,爭取在財稅、科技、體制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突破。
本行動方案中的科技政策補助在每年年度市級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鼓勵市級發改、工信、知識產權等專項資金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平臺、人才等要素以及校所、企業、服務機構等主體的支持力度。區縣(市)、園區應加強統籌,根據實際情況落實相關配套支持措施。
進一步加強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模式、重大項目、示范機構、專業人才等典型案例的宣傳,引導全社會關心和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三)強化工作落實
形成聯動工作機制,建立校所科技成果供給“一張單”,市、區縣(市)、園區技術需求“一張表”和成果轉移轉化、技術合同登記“一本賬”。對相關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監督檢查,實施情況納入績效考核、真抓實干等考核評價機制。
本行動方案由市委負責解釋,具體解釋工作由長沙市科學技術局會同相關部門承擔。本行動方案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我市現行科技政策與本行動方案不一致的,按本行動方案執行。